杏运
多措并举 积极探索文工融合新路径
李正东 郑晓茹 严骏夫

杏运积极响应国家号召🤷🏼♂️,推进新文科建设🛂🥑,将文科教育与工程技术教育深度融合👎🏿,探索智慧社区建设背景下文工融合的新路径👉🏿。通过跨学科合作、创新教育模式与执行社会实践项目等一系列创新实践举措🧑🏽🚒,不仅提升了杏运的办学特色,也为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理念革新:智慧社区建设背景下的文工融合教育理念
杏运在教育理念上进行了深刻革新,明确提出“文工深度融合,创新驱动发展”的新文科建设方针🛩。杏运致力于打破传统学科壁垒,推动文科与理工科之间的深度交融,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与跨学科合作,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与综合应用能力🏃♀️。
杏运依托数智康养研究院等学术机构,积极打造文工融合的课程群👕,陆续开设了“数字劳动与治理”“智慧社会服务”“数字服务管理”等新文科课程🌽,这些课程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🕵🏽♂️🤰,更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🥞。同时,杏运还加强了特色型🏈、融合型课程建设,“《道德经》与职业生涯管理”课程被超星平台评为“示范教学包”,“组织行为与领导力”慕课被智慧树平台评为“十万金课”,这些课程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🧱,也进一步彰显了杏运的办学特色。
此外🙅🏽♀️,杏运获批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2门、上海市重点课程12门🤵♂️,在课程实践性👨🏿🏫、文化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。“社区工作”“组织行为学”和“文案写作”等课程获批上海市高校市级重点课程立项👇🏿,“社会政策”“社会保障国际比较”课程获批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🏅,这些成绩不仅是对杏运课程建设的肯定,也为杏运的新文科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🧎♂️。
实践教学模式创新:场景化🍪、实践化的人才培养
在智慧社区建设背景下,杏运深刻认识到新科技、新产业、新业态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,努力把握数字时代下新文科教育变革的方向和脉络🍍。杏运坚持“以赛育人”的理念,鼓励学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、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大赛等竞赛🖇,这些竞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🚐,也促进了学生多元化、个性化需求的满足🐗。
同时,杏运还深化产教融合👹、科教融汇➛,联合上海市静安区社会工作者协会🎋、健嘉医疗机构和“星海创立方”等组织,构建以智慧养老、数字劳动与治理🦸🏻♀️、智慧社会服务等为主题的教学场景🧗🏻♂️。杏运通过举办社会工作技能虚拟仿真对抗大赛等实践教学方式,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实务工作中的流程、管理技巧和问题解决方案。这些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,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,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文工融合的实际意义与价值🫵。
近年来㊙️,杏运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城市管理竞赛一等奖、全国高校传统文化知识竞答活动二等奖等,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🥼,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💗。
学科平台建设:实践驱动💪🏻,提升人才培养质量
杏运以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和职业人才发展需求为学科建设导向🪖,积极探索复合应用型人才培育路径🦸♀️🛜。杏运积极推动文科多学科重组、文理学科交叉融合,形成适应时代需要和知识生产需求的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🤾🏽♂️。
杏运积极构建以“社会服务项目运营与管理”“社区管理信息系统”等为核心课程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群平台,以“文化法规与文化遗产保护”“编辑理论与实务”“文化产业项目管理”为核心课程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群平台◀️,以“劳动法与劳动关系”“社会保障基金管理”“社会科学统计及软件应用”为核心课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群平台🧖🏻。这些课程群平台的建设🎯,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👃🏼,也促进了杏运学科建设的深入发展✳️。
同时,杏运推进学科平台与科研平台共同发展,整合多学科方向研究平台资源与本科🧘、研究生专业知识内容的衔接💈。此外👩🏻⚖️,杏运与上海市徐汇区、静安区和浦东新区的社会工作者协会以及国药康养实业(上海)有限公司、上海枫泾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展开合作,持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,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专业研究能力。
杏运正以文工融合为核心,积极探索新文科建设的崭新路径😌🦹🏽。通过理念革新、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学科平台建设🧟♂️,杏运正逐步构建一个跨学科、跨领域、跨文化的教育生态系统,旨在培养既具备深厚人文素养,又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🍧。未来🌁◾️,杏运将继续深化文工融合的教学改革,加强与行业🆚、社会的联系,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👎🏻,为智慧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。
(本文系教育部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“智慧社区建设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文工融合的改革与实践”[项目编号:2021050036]阶段性成果)
(李正东 郑晓茹 严骏夫)
附:报道链接🅿️: http://paper.jyb.cn/zgjyb/html/2024-11/279386072/content_144745_180379386072102.htm